新动态:一面备考一面救人,武汉“00后”医学生连续两天挽袖捐髓
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23日讯(记者武叶通讯员章晟)骨髓移植在即,却发现造血干细胞采集量不够,武汉“00后”医学生没有丝毫迟疑,再次挽袖捐髓。2月22日、23日,两份带着体温的“生命火种”先后由专人送往江苏,为49岁白血病患者点燃生命希望。
王浩正在采集造血干细胞。记者胡冬冬通讯员章晟摄
每天打两针动员剂,他一面备考一面捐髓救人
(相关资料图)
20岁的王浩(化名)是武汉某医学院校一名大三学生。他坦言,从医是自己从小的梦想,“从我被医学院录取的那一刻起,我的生命便与‘救死扶伤’四个字紧密联系在一起”。
2月下旬,正是各大高校期末考的时候,王浩除了复习备考,还有一项特别的“考试”——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。
原来,早在2020年入学之初,王浩就在学校参加了无偿献血,并特地多留下一份血样,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,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。去年10月,王浩接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,得知他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。
“我是一名医学生,我一刻也不曾忘记入学时全校新生一起宣读的《中国医学生誓言》。”王浩说,从同意捐献那一刻起,他就做好了身心各方面准备,不料后来因患者病情反复,骨髓移植的时间一再调整。“心里挺着急,为患者捏了一把汗”。直到不久前,中华骨髓库通知王浩准备体检,他才松了一口气,“小火苗重燃了”。
王浩一面捐髓一面复习备考。记者胡冬冬通讯员章晟摄
“考试安排在2月17日和2月25日,正好和捐献日错开,真的很幸运!”王浩告诉长江日报记者,2月18日,他到武汉市中心医院打了第一针动员剂。考虑到每天早晚都要打针,而学校距离医院太远,他索性带上复习资料住进医院附近的宾馆备考。尽管重担在肩,王浩却十分从容,“前面一次考试很顺利,试卷都写完了”。
造血干细胞采集量不够,小伙儿当即同意再次捐献
2月22日,在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病房,汩汩流动的鲜血经过血细胞分离机的过滤,分离出8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。中午11时30分,带着体温的“生命火种”一经采集,当即由专人乘高铁送往江苏。然而,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——当晚江苏传来消息,因患者身高1.78米,体重达到75公斤,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量不足以完成骨髓移植手术。
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,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,患者需接受大剂量化疗以抑制免疫。因此,进入移植仓的患者经过“预处理”,免疫力几乎为零,在这种情况下多等待一分钟,感染的风险就高一分。当务之急,需要王浩再次捐髓。
20岁的少年,胸腔跳动着一颗火热的心。骨髓库工作人员拨通王浩的电话,硬着头皮提出这个“不情之请”,没想到王浩立即给出热忱的回应。他说:“我是一名准医务人员,人命关天,我必挺身而出!”
王浩打最后一针“动员剂”。记者胡冬冬通讯员章晟摄
2月23日一早,王浩如约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病房,截至中午12时50分,再次采集10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。为践行“救死扶伤”这个毕生梦想,王浩吃了不少苦头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两次采集造血干细胞,他出现了典型的低钙反应,面部和双脚都有点发麻。为此,他两天来不停地补充液体钙和口服钙片,却没有一句怨言。走出血液科病房,王浩感到如释重负,像完成了一个庄严的使命。两次共计190毫升生命的馈赠,将给予患者最有力的支持!
“我们的孩子才6岁,孩子爸爸患病,将我们的家庭推入无尽深渊。”在送出“生命礼物”的同时,王浩收到一封“以生命之名”的回信。患者的妻子在信中写道:“您无私的大爱,给了孩子爸爸全新的生命,也挽救了我们濒临破碎的家庭。”
2月25日,王浩短暂休整后将再入考场,但他早已用实际行动交出了满分答卷!
【编辑:余丽娜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