练铁肩担重担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余国强
在风景秀丽的昆明翠湖公园西岸,坐落着一所百年军校旧址——云南陆军讲武堂。这个夏天,我慕名来到这里,探寻它的办学史和育人之道。
虽经百年风雨和战火洗礼,讲武堂的建筑仍遗存比较完整。其主体是一幢砖木结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,由东南西北四座走马转角楼组成。各楼设有通廊,彼此间连通。南、北楼是当年学员宿舍,南楼中部突起部分是阅兵楼,东楼是教职工办公室,西楼是学员教室。现在的讲武堂已成为一座博物馆,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。
这所军事学堂正式开办于1909年,共办了22期,历时26年,培养了近万名学员,对近代中国革命产生重要影响。它孕育了厚重的尚武爱国、革命救国的家国情怀,也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近代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。讲武堂师生在护国战争、北伐战争、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,都曾作出过贡献。毕业于此的朱德元帅,曾把母校亲切称为“革命力量的熔炉”。
漫步在这座军校旧址,行走在房屋楼宇之间,触摸当年的学员书桌等老物件,凝视那一张张老照片和一段段视频,我感受着强烈的历史脉搏,不禁思绪翻飞。
教之本在师。讲武堂开办之初就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,形成了一支以军事教官为主、各科教员齐全的师资队伍。教官们大多是同盟会会员,爱国心和责任心极强,除了严格教授学员军事基础和文化知识外,还常向学员宣传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想,使得学校如同一座大熔炉,把众多学员熔铸成坚定的革命力量。
讲武堂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新式军事教育体系。学校设置了步兵科、炮兵科、工兵科和骑兵科4个兵科,基本军事学科有战术、筑城、兵器、地形等,应用军事学科有图上战术、战术实施等。另外,各科学员都要学习《战术》《筑城》《阵中要务令》《步兵操典》等教材。学校以德械武器为装备、按照外军先进方式训练学员,逐渐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。这对当时的中国武装力量而言,可谓巨大的革新和进步。
讲武堂非常重视正规化建设,秉持“坚忍刻苦”的校训。在“训练生活”和“内务设置”展厅内,那些生动的照片和规程名册等实物,清晰展现出当年学员操练的紧张有序及内务的整齐划一。朱德元帅在回忆上学岁月时说:“讲武堂每天课时不少于6小时,操练不少于2小时。”我不由得想到今日之军校建设。如今,部队院校的正规化建设仍是我军治军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按纲抓建、规范秩序,对于培养领兵打仗人才的军校而言,绝不是一种形式,而是建设一支强大军队的基础。精良的装备固然不可或缺,但从生活、训练的细节之处去重视和规范,更是培塑指挥员严实作风、提升打赢能力的关键所在。
在“帅星闪耀、名将辈出”展墙前,那一个个名字令人肃然起敬。讲武堂学员多是崇尚革命的爱国青年,他们中走出了众多著名将领:开国元帅朱德和叶剑英同志、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发起“护国战争”的蔡锷将军、在辽沈战役中积极率部起义的曾泽生军长……讲武堂办学历史并不长,为何能培养出众多将星?我想,是因为那群人有着救国救民的宏远抱负、有着矢志不移的坚定意志,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这座学堂先进的理念、科学的训练、严格的管理有关。
作为在军校工作的一员,在讲武堂的所见所听让我很受触动。人才培养是“最艰巨的战争准备”。办什么样的院校、怎样办院校?培养什么样的人才、怎样培养人才?我们应自觉挑起新时代的担当。
短暂的参观结束了,但我的思绪仍萦绕在当年豪情壮志的时空中,耳畔仿佛还在回响着《云南陆军讲武堂军歌》:“练铁肩担重担,壮哉中国民……”